8月29日,中山博爱行动义工爱心铃服务队冒着大雨,带着慰问礼品,看望了石岐区的余伯伯与林婆婆及东区的李伯伯。

“客家话说得比隆都话还熟练”
余伯伯,今年80岁,家住湖滨社区,见到义工来访,甚是欣喜,又是泡茶又是准备吃食,这让义工特别感动。余伯伯原是大涌镇人士,年轻时因工作需要,曾在韶关、惠阳生活过十几年,笑称自己“客家话说得比隆都话还熟练呢”。退休后随儿子回石岐生活,平日里余伯伯最大的爱好就是去老干部大学与一众老友记吟诗作词,颇有一番趣味。
在聊天的过程中,义工细心地发现余伯伯嗓音微微沙哑,便关心地询问。余伯伯告诉义工自己不小心着凉了,有些许感冒,前几日去看医生时明智地提前按了爱心铃绿键预约挂号,免去了排队的烦恼。余伯伯表示自己使用爱心铃有6年了,确实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。


“爱心铃真有心”
家住石岐大街的林婆婆,年过七旬。斑驳的外墙诉说着房子的久远,林婆婆告诉义工,原本这个巷子里有好几户居民的,后来都搬走了,现在,偌大的巷子人迹罕见,所幸其儿子偶尔会前来看望,以及一台爱心铃便携定位呼叫器随身守护。其实,爱心铃每月都会致电给林婆婆,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情况。爱心铃贴心的关怀让林婆婆颇为感激,临别时还握着义工的手表示感谢。


“要传承文化,也要拥抱新事物”
李伯伯,家住东区,为人十分健谈。世代皆是中山人的他,因熟知中山本土文化,曾受邀参与了地方史志编撰的口述。他表示,自己对中山历史的热爱,源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,而其儿子因受其影响也对中山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。现在,李伯伯正每天为其孙子讲述中山的一事一物,希望能将中山的历史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伯伯虽年近七旬,日常生活却十分“时髦”:微信、计步器手环、爱心铃APP等新潮产品都玩得十分溜,连爱心铃最新推出的位置服务小程序也是了如指掌。“要传承文化,也要拥抱新事物”李伯伯笑道。


文/又一季